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英文:2009 H1N1 Pandemic),也称2009年猪流感大流行(2009 swine flu pandemic),是于2009年春季至2010年8月间发生的一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此次大流行是最近一次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大流行,第一次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第二次是1977年俄国流感。

此次大流行的最早已知病例是2009年3月9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格罗利亚的五岁小孩。17日开始有美国病例,并于4月12日发生小范围群聚感染。4月15日于美国确诊首例病患,疫情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多处快速爆发,其后向墨西哥与美国以外的国家输出案例,疫情不断蔓延。经估计,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导致全球214个国家约7亿到14亿人感染,约150,000到575,000人死亡。其中有明确统计的死亡病例约1.85万人,但世界卫生组织称实际死亡人数“毫无疑问更高”。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流感季中,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死亡率可能不到0.02% 。2009年5月底,该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达2%,但在墨西哥以外死亡率仅0.1%。另据美国CDC估计,截至2010年3月中旬,这场疫情导致5900万美国人染病,26万5千人住院,1万2千人死亡。但从未被称为北美流感或者美国流感。
由于未能为所有个案作检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所有病例统称为疑似流感疾病。而这些病例都有严重的疑似流感病征,甚至肺炎病征,譬如墨西哥的病例更导致死亡。这个新变种甲型流感病毒基因包括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及禽流感。4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于新变种,疑似人传人的风险及在墨西哥的高致命性都表示十分关注。4月25日,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宣布把这次疫情定位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原因是对于病例中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毒学报告缺乏认识。 2010年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紧急咨询委员会15名独立科学家发出建议后,宣布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
病征
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病征有:发烧(高于摄氏37.8度)、肌肉疼痛、咳嗽、喉咙痛、鼻塞,甚至呕吐和像痢疾的病征。
传播情况
流感病毒不连续的抗原转换
原因
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对这次爆发可能演变成全球瘟疫表示十分忧虑,其原因如下:
新变种
这个流感病毒是全新品种,所以人类没有对抗它的疫苗或者有先天性免疫力。
人传人
这个病毒似乎可以人传人。根据调查,病人没有直接接触猪只。新变种将可能证实为人传人。但是,最少有另外一个猪流感的变种曾经人传人而没有引起社区感染。相反地,例如,上一次在人类爆发的禽流感的传播差不多可以确认完全是由直接接触鸟类而感染。
毒性
病毒毒性导致墨西哥境内的受害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再者,墨西哥境内的猪流感主要攻击年轻健康的成年人,就像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部分其他的变种会在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的人士产生严重病征。
地理
病毒在众多地区被发现,显示控制措施难以施行。病毒的潜伏期导致疫情恶化。
季节性
具有高毒性的病毒会更快的杀死宿主,导致病毒无法即时的将自己传播给其它宿主,导致短期间疫情会有降低的迹象。由于宿主死亡率下降,侥幸存活下来的弱毒性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反而提供病毒更多的突变机会。此外流感病毒不适合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于低温干燥的气候才适合大量繁殖,因此流感多半在春季发生,夏季疫情降低,秋冬交替之际则疫情攀升。
缺乏数据
仍然存在其他未知的因素,譬如传播速度、模式、现时对抗流感措施的成效。新变种的不可预测导致评估难以进行。
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
参见:流感大流行警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流感大流行警戒共有六大级别。
2009年4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发表声明,将警戒由第三级提升为第四级;同年4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戒提升为第五级,情况罕见。6月11日,正式将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是自1968年(香港流感 - H3N2)后,41年的第一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将流行病警戒级别提升至第六级不代表病毒毒性有所增强,而只是反映出全球各地的感染情况(第六级 - 全球有至少两个地区或国家出现持续的社区感染:社区爆发)。另外,世卫又表示,会将第六级分为A(轻微)、B(一般)、C(严重)三级,每个国家和地区会得到不同的分级。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